影视艺术学院“敞视”电影《午时三刻》展映及映后交流活动顺利举行

首页 << 影视艺术学院“敞视”电影《午时三刻》展映及映后交流活动顺利举行

影视艺术学院“敞视”电影《午时三刻》展映及映后交流活动顺利举行

2025年6月10日,影视艺术学院“敞视”电影《午时三刻》展映及映后交流活动顺利举行。电影放映结束后,中国内地导演、编剧童辉,携团队主演罗立群、刘官琪、摄影孟火火,为影视艺术学院师生带来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映后交流会。本次活动由影视艺术学院院长助理刘宁老师,影视导演教研室副主任乔茹担任主持。


640.jpg


作为国内首部“一镜到底”的古装动作片,《午时三刻》主要讲述了北齐末年,岐城被敌军围困,守将放出死囚,让他们随守军突围,在午时三刻前点燃烽火求援,以还自由。死囚们历经艰难险阻,最终选择大义拯救全城百姓的故事。影片以紧凑刺激的节奏、跌宕起伏的情节和“一镜到底”的摄影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好评。


640-1.jpg


交流会伊始,童辉导演率先为影片作了精炼生动的介绍,随后摄影孟火火带着精心设计的趣味互动游戏进行提问,用幽默调侃的话语拉近与同学们的距离,为这场映后交流会铺设了笑声与光影交织的开场。


640-2.jpg


640-3.jpg


作为影片最具突破性的创作手法,“一镜到底” 的实现路径成为现场焦点。童辉导演坦言,受限于芦苇荡、丛林等复杂实景的拍摄条件,影片实际暗藏十余个剪辑点。这些剪辑点通过场景转换、道具遮挡等方式自然衔接。例如利用角色转身时的身体遮挡,或借助光影明暗变化作为视觉缓冲,让观众在沉浸式观影中难以察觉拼接痕迹,每个剪辑点都经过分镜预演,必须同时满足叙事逻辑与视觉流畅性。摄影孟火火老师透露团队将每个镜头段落拆解为 “游戏关卡”,演员走位、镜头轨迹、动作设计均精准到帧,最终通过后期 “时空缝合” 形成连续叙事。这种创作逻辑与游戏化叙事异曲同工,让线性时间获得艺术化重构。


针对“历史题材如何建立表演信念感”的提问,罗立群、刘官琪两位主演提出“去时代符号化”创作原则。“无论哪个朝代,角色首先是‘人’。” 罗立群谈到剧组摒弃对古代人物的标签化演绎,转而聚焦死囚从求生到求义的内心转变,例如通过饥饿时的狼吞虎咽、受伤时的生理反应等细节,让角色脱离“历史符号”。成为有血有肉的个体。主演刘官琪结合长镜头特性补充道:“长镜头就像舞台直播,导演要求我们保持‘情绪不断流’。当摄影机持续运转,呼吸频率、身体颤抖都会成为表演的一部分,这种‘不完美的真实’反而让角色更可信。” 


摄影孟火火谈到全片99%采用自然光拍摄,仅牢房场景借助火光点缀。为解决自然光的不可控性,团队在茅草屋等场景通过屋顶开孔、墙壁凿窗“改造光源”,让斜射光束暗示时间流逝、乌云蔽日烘托故事危机。自然光的变化既是挑战也是灵感,有场戏在拍摄时突然下雨,反而拍出了意想不到的压抑氛围,更符合影片的整体基调。


640-4.jpg


乔茹老师做映后交流活动总结,电影《午时三刻》用小成本实现类型片技术突破,主创团队展现的创作韧性与协作精神,为实践教学提供了鲜活案例。活动现场气氛热烈,同学们纷纷携带海报请主创团队签名,同学们也围绕镜头设计、职业规划等问题深入请教团队各位老师,多位参与互动的学生表示,第一次近距离了解“一镜到底”的幕后细节,主创团队将技术局限进行创造性转化,让我们师生看到了影视创作的无限可能。

评估创建
课程思政
通知公告